166億高教深耕名單出爐:僅4校補助打「國際盃」,又是重理工、輕人文?

166億高教深耕名單出爐:僅4校補助打「國際盃」,又是重理工、輕人文?
Photo Credit: 教育部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其中「全校型國際競爭學校」,大致是「邁頂」的延續,名列其中僅有台大分得18億元,成大11億元,清大10億元,交大10億元,這4校將代表台灣「打國際盃」。

(中央社)
教育部今(13)日揭曉「107年度高等教育深耕計畫」審查結果,眾所矚目的全球鏈結(Global Taiwan)全校型學校,不再像過去12所頂大「人人有獎」,今年共有16所大學提出申請,最後僅4校獲補助,將代表台灣打「國際盃」。

教育部重整過去「邁向頂尖大學計畫(邁頂)」、「教學卓越計畫」、「典範科技大學計畫」3大競爭型預算(106年度合計118億元),改推高教深耕計畫,年度預算173億7000萬元(含科技部加碼7億元)。

「高等教育深耕計畫」分為「第一部分:全面性提升大學品質及促進高教多元發展」(維護學生平等受教權),編列預算經費88億元,以及「第二部分:協助大學追求國際一流地位及發展研究中心」(強化國家國際競爭力),編列預算經費53億元(全校型40億元、研究中心13億元),同時挹注大學關懷在地及弱勢學生扶助,共計25.7億元(五專展翅計畫8.7億元另案核配),合計166.7億元(不含科技部後續加碼7億元)。

其中「全校型國際競爭學校」,大致是「邁頂」的延續,不過邁頂第二期共有12校入列(外加頂尖研究中心2至4校),遠多於今天改推的高教深耕。

根據教育部公布的最新資訊,名列全球鏈結全校型的僅有台灣大學、成功大學、清華大學、交通大學4校,但有24校列入全球鏈結研究中心。其中台大分得18億元,成大11億元,清大10億元,交大10億元,這4校將代表台灣「打國際盃」。

與邁頂計畫相比,高教深耕全球鏈結列入「全校型」的學校減少(12校減為4校),但研究中心增加(5校增為24校)。另外,台成清交4校拿到的經費,約是邁頂的6、7折。

以台大為例,邁頂計畫(100年)獲得的經費是31億元,高教深耕(107年)則是18億元;成大邁頂16億元,高教深耕11億元;清大邁頂12億元,高教深耕10億元;只有交通大學維持平盤,邁頂和高教深耕都是10億元。

台大教務長郭鴻基表示,這樣的經費要跟國際打仗,一定不夠,短少的部分需從募款努力。「國家隊跟地區隊混在一起處理,一定是國家隊倒楣。」郭鴻基認為,高教深耕預算僧多粥少,台大分得的經費不足,未來要努力把錢花在刀口上。他也抱怨,高教深耕提案與校長息息相關,台大校長卻仍懸缺中,吃了些虧。

教育部長潘文忠解釋,邁頂計畫將研究中心「內含」在全校型的經費之中,沒做獨立審查,檢視過去的執行成果,發現經費太過分散、模糊。深耕計畫將「全校型」的校數減少,挑出綜合能量較強的4校,其餘則以研究中心的方式核給經費,更能發揮個別長處。

至於經費減少,教育部高教司長李彥儀坦承,邁頂於100年提出時,還動用第二預備金,高教深耕的情況不同,「不可能追到當年台大還是30億經費。」

教育部次長姚立德進一步指出,97年的「5年500億」到後續的邁頂計畫,大筆預算用於學校建設,10年來各校該有的建築物、硬體都建設得差不多了。近幾年來,邁頂經費已陸續減少,如果只和106年(過渡階段)相比,「頂大」各校分得的經費,其實都有所增加。(根據教育部資料,邁頂第二階段2年9個月,台大分得60億元)

姚立德並提到,高教深耕全球連結(Global Taiwan)是鼓勵各校做國際競爭,但站在教育部立場,不是要各校去拚國際排名,「而是要把我們高等教育的量能,在世界舞台上,讓同儕大學看得到。」姚立德強調,國際排名只是「副產品」,不能作為主要目標。

這次全國一般大學共有71校,全部都分到經費。以下為各大學深耕計畫經費前20名:

學校名稱 核定經費(萬元) 學校名稱 核定經費(萬元)
國立台灣大學 180,000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 20,690
國立成功大學 110,000 中國醫藥大學 20,226
國立清華大學 100,000 長庚大學 16,914
國立交通大學 100,000 國立中正大學 16,391
國立中央大學 41,546 逢甲大學 14,820
國立中興大學 35,202 中原大學 13,558
國立陽明大學 34,190 國立台灣海洋大學 13,529
國立政治大學 28,579 東海大學 12,358
台北醫學大學 26,740 高雄醫學大學 10,052
國立中山大學 25,303 東吳大學 8,968

另外,對於全球鏈結型學校沒有人文大學入選,政大校長周行一不滿表示,「哪個國家問題不是要靠人文來解決?」周行一說,從經費分配上,可看出教育部仍「重理工、輕人文」,他認為一個國家的進步,不能光靠科技,社會氛圍一直疾呼尋求平衡,但教育部卻沒帶頭導正,呼籲教育部應該對人文領域大學負責,提出補救措施。

對此,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長李彥儀則表示,國內多數大學偏重理工領域,這是結構上的問題,而入選全球鏈結型的學校,在研究能量和學校整體比較適合作綜合性發展,代表台灣去打國際盃,但其他學校還是可憑特色領域去參與國際競逐。

研究中心部分,有24校通過申請,包括12所國立大學、4所私立大學和8所科技大學,私校比率偏低且其中3所是醫學大學,而4所私校都申請醫學或生科領域。

李彥儀表示,以前邁向頂尖大學計畫是直接給學校經費,由學校決定成立哪個領域的研究中心,後來發現有些研究中心未發揮實質效益,因此高教深耕計畫才決定由教育部審核。

至於私校比率偏低,李彥儀指出,不少私校都申請工科領域,但要和國立學校的競逐就比較吃力,只有醫學領域比較具備足夠的國際研究能量和地位,部分私校如果能提人文或社會領域的研究中心計畫,可能較有機會。

「高等教育深耕計畫」的第一部份主冊計畫核配經費規模共計88億元,一般大學及技專校院各分配44億元,其中2成經費係依學校規模核給,其餘8成依計畫書內容審查結果決定。

實踐大學校長陳振貴告訴記者,一般大學和技專校院首次各平分新台幣44億元,獲1億元以上經費的技專校院約13所,只比一般大學(19所)略少,顯示政府對技專校院的重視,但技專校院能否因此改善產學落差、培育業界所需基層人才仍有待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