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交量先行於股價! 三個例案讓你更了解這個道理|聶振邦

撰文:聶SIR
出版:更新:

上回與大家討論股份供求與價格變化關係,今日繼續相關探討,在股票市場,「價」 是指股價;「量」則是指成交量。價與量之關係,是因果關係,量是價的先行指標。在沒有其他因素影響下,透過觀察成交量變化,可望預測未來股價走勢。論到量增與股價的關係,就是當成交量增加時,代表維持股價現有走勢的動力正在增強,現處形勢可持續一段時間。

例如中國恒大(3333)於2020年6月9至30日收市價介乎18.64至20.55元,差距10.25%,僅約一成屬低波幅。期內成交量約795萬至3,206萬股,平均值約1,670萬股,成交量維持在低水平,及至7月2日成交量約6,028萬股,除了較上述平均值高出超過2.6倍,亦較期內最高值約3,206萬股高出近九成,成交量顯著上揚,當日以全日高位22.8元,較上個交易日(6月30日) 收報20元升幅達14%,錄得「價量齊升」。之後兩個交易日(7月3及6日)成交量亦見高企,分別約1.18億和1.08億股,較7月2日約6,028萬股,分別多出約九成六和八成,相對收市價為25.8和28元,均以日內高位收市,升幅為13.16%和8.53%。

恒大股價曾在2020年7月6日收市報28元,較同月2日收市價高出23%。(資料圖片)

價量背馳 轉勢在即

三日都以高位收市,加上成交量均見高企,錄得2020年3月27日以來三日最高成交量,而於7月6日收報28元,則為2019年3月22日以來最高收市價,反映當見成交量急增時,對於大型股份可視為進場時機,上述於7月2日收報22.8元,相對兩個交易日後收報28元,累升近兩成三,為不俗的圖利效果。反之若見量減,即或見股價正在上揚,便應有所戒心;對於仍有意追入的投資者,亦只宜小注博升。皆因「價升量減」,代表股價升但成交量不配合,為價量背馳格局,提防股價突見下跌。

小米股價在2021年初時高見35.3元。(資料圖片)

價升量減 續升乏力

例如小米集團─W(1810)於2020年12月28日收報31.15元,當日成交量約3.07億股,之後雖見三連升,至12月31日收報33.2元,僅累升6.58%,而這三天的成交量相對約1.92億、1.53億和9,651萬股,成交量持續減少,根本續升動力不足。故此股價再升兩日便無以為繼,於2021年1月5日收報35.3元,五日連升13.32%,若於2020年12月29日收報32.8元才進場,回報率便萎縮至少於一成,只有7.62%。若於1月5日沒有止賺離場,兩日後已變為收報32元,由賺變蝕。

滙豐股價近年多次成功收復60元大關。(資料圖片)

暴跌之後 常見量減

事實上,量減與股價關係見於三種情況,除了上述的價升量減,還有「價跌量減」和「價平量減」,前者常見於股價暴跌後,投資者在陸續沽貨離場,股價何時見底難料。後者則代表股價在醞釀「轉角」,於股價上揚後出現,應考慮離場;於股價下跌後出現,則屬入市時機。例如滙豐控股(0005)於2020年12月4至22日股價見下行,雖見跌逾半個月,卻累跌不足一成,只有9.83% (43.75 → 39.45元);皆因期內成交量漸見減少,於12月4日約7,810萬股已是最大值,至12月22日約2,054萬股,累減近七成四。值得留意於2020年12月10日成交量約1,329萬股,為期內最小成交量,較上述最大值減少近八成三,當日收報41.9元,若於當時進場,相對12月22日收報39.45元,賬面虧損也不足6.%。由2020年12月10日至2021年2月26日,上述的39.45元已是最低收市價,表示最大賬面虧損也少於6.%,證明在量低的狀況進場風險不大。於2021年2月16日成交量顯著增加,當日約9,009萬股,較2020年12月10日成交量約1,329萬股,多出近5.8倍。當日收報45.75元,較41.90元累升9.19%。

繼而在2021年2月25日進一步升至收報47.65元,持股約兩個半月累升13.72%。同期恒指累升13.87%(26,410 → 30,074點),可見滙控與大市同步,表面看來滙控表現不算標青,但可留意於2019年底恒指和滙控分別收報28,189點和60.85元,至2020年12月10日收市分別累跌6.31%和31.14%,大幅跑輸大市,可見從2020年12月10日至2021年2月25日滙控由早前顯著跑輸大市變為與大市同步,經已在股價表現上有很大的進步。由此可見,於價跌而成交量低迷之際進場,是具參考性的入市策略,大家不妨一試。

【財經專欄】聶振邦(聶Sir).新股聶人|華盛證券分析師

筆者確認本人及其有聯繫者均沒有出現以下兩種情況,其一是在執筆前三十天內曾交易上述分析股票;其二在文章發出後三個營業日內交易上述的股票。此外,筆者現時也並未持有上述股份。

以上純屬個人研究分享,並不代表任何第三方機構立場,亦非任何投資建議或勸誘。讀者務請運用個人獨立思考能力自行作出投資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