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社論】管治團隊說新不新 施政之道貴在價值

撰文:香港01
出版:更新:

特區政府換屆在即,新一屆主要官員及行政會議成員名單也在過去一星期內相繼公布。一如外界事前預料,當中不少高官是由現屆政府留任或從現有公務員體系裏提拔升遷,行政會議成員亦繼續出自幾個主要建制派陣營。這些人選並非完全算是「新團隊」,本已很難令市民對其產生很大的期待,再加上近日香港「屋漏偏逢連夜雨」,接連發生「珍寶海鮮舫」離港翻覆、電纜橋起火倒塌導致新界西大停電,以及數名候任高官臨宣誓之際感染新冠病毒等事件,更是進一步削弱了公眾對港府治理能力的信心。

香港中文大學香港亞太研究所最新一期的民意調查顯示,受訪者對候任行政長官李家超的整體評分僅得39.5分,在「辦事能力」、「可改善香港經濟發展」、「可平衡各方利益」、「關懷民生疾苦」、「可保障香港自由人權」等方面都較五年前林鄭月娥上任前低,而且全部項目都處於不及格水平。社會各界對下屆政府的期望一開始就處於低點,故此下屆特區政府管治肯定不會有什麼「蜜月期」可言。在這種情況下,包括李家超在內的整個治港新班子,有需要於上任後盡快給社會一個驚喜,真正展現出其新思維、新作風,這樣才能挽回管治威信。

香港「屋漏偏逢連夜雨」,接連發生「珍寶海鮮舫」離港翻覆、電纜橋起火倒塌導致新界西大停電,以及數名候任高官臨宣誓之際感染新冠病毒等事件。(資料圖片/盧翊銘攝)

起用舊人亦要展示新風

第六屆特區政府的21位主要官員裏,直接能從現屆政府過渡原職的有四人,遷調其他職位的有兩人,副局長升任局長的也有兩人,曾任現屆政府公務員者則有六人,扣減以後新加入者僅餘三分之一而已,說明這個治港團隊舊人佔比遠較新人為高。尤其個別官員過去明明長年掌控本港房屋、土地政策裏的某個部分,去到臨近上任之際卻說得好像在政府換屆、職位改易以後先前的延誤便跟自己無尤一樣,更不用說他們以往經常以「前人種樹,後人乘涼」等藉口敷衍應對公眾責問,到頭來當時所言「前人」與「後人」竟是同一批人。

至於下屆行政會議的16名非官守議員裏,新加入者僅7人,其餘9人都是繼續往屆委任,新人同樣不足總數一半,不過與此同時又增加了兼任立法會議員的「雙料議員」人數,外界難免覺得有關安排更加注重保障議會的支持票,未必能夠有效反映大眾民情。儘管獲委任為召集人的葉劉淑儀表示自己「大公無私,不會跟隨黨派利益,是看整體大局」,但從近年行政會議支持用紅隧、東隧加價換取西隧減價的「三隧分流」方案、接納最低工資委員會維持最低工資時薪建議等往績來看,行會舊成員算不算顧全大局頗成疑問。

回想五年前林鄭月娥政府成員公布的時候,她的班子亦係因為存在許多舊人而遭到外界質疑體現不出「新作風」。林鄭月娥那時的回應是「舊人事也可以有新作風」,可惜事後證明這點似未成真。李家超治港「新團隊」的人選既已篤定,舊人為主局面無從改變,雖然面對着跟林鄭月娥上場時相同的局面,卻不代表他們未能革新行事作風。李家超和他的團隊必須深入汲取前任教訓,努力避免重蹈覆轍,治理決策真正照顧社會需要,而非沿襲昔日怠政守舊作為,才有望「同為香港開新篇」。

第六屆特區政府的21位主要官員裏,直接能從現屆政府過渡原職的有四人,遷調其他職位的有兩人,副局長升任局長的也有兩人,曾任現屆政府公務員者則有六人,新加入者僅餘三分之一。(中新社)

中央兩辦明示改善民生

主要官員名單公開後,國務院港澳辦與香港中聯辦隨即發稿祝賀,可是文中不約而同都有督促下屆政府要留意改善民生的內容。港澳辦指出第六屆特區政府必須「善於破解香港發展面臨的各種矛盾和困難、善於為民眾辦實事」,並且「期待在務實破解香港市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問題上有更大作為」、「集中解決經濟民生難題」。中聯辦發言人也表示新一屆政府要「不斷提升治理效能,着力解決與市民大眾切身利益相關的深層次問題……以實際行動回應社會各界和廣大市民對新一屆政府的期待」。來自兩辦的這種提醒,無疑揭示了中央相當重視下屆港府的此項任務。

李家超接受媒體專訪時說「新一屆特區政府的施政重點是發展經濟、改善民生」、「經濟發展是改善民生的關鍵鑰匙」,但事實上過往歷屆特首上任之前,也都發表過類似的言論。林鄭月娥政綱標題正正便有「經濟民生齊推進」這句話,而梁振英政綱的「發展經濟」部分亦將「令香港經濟更繁榮、更進步,市民生活水準不斷提升」列為目標,無奈最終兩人管治結果大家有目共睹。經濟產業架構依舊單一,貧富懸殊問題未見解決,基層市民生活益趨困苦,行政長官口中「發展經濟」、「改善民生」盡成空話,反倒是中央官員對此的關注愈加緊密。

從李家超到其管治團隊成員,以至近月紛紛站出來支持或聲援他的各路人物,幾乎無一不會標榜他那句「以結果為目標」的亮麗口號,然而當我們說要追求「結果」時,這一個「結果」的意涵究竟是什麼呢?港英殖民統治下的經濟社會政策,曾經帶領本地市場穩步前進,「結果」是經濟得到了飛躍發展,卻也埋下激起長年民怨的各項深層次矛盾,著名導演柯文思(Malcolm Clarke)近日授權《香港01》轉播的《香港:被掩蓋的真相》紀錄片,主要便是希望傳達此一訊息。這種讓廣大市民生活艱苦的「結果」,難道值得視之為「目標」嗎?

國家主席習近平五年前在香港回歸20周年大會上發表的重要講話,已為香港開出藥方——「發展是永恆的主題,是香港的立身之本」。(資料圖片/余俊亮攝)

目標結果要讓社會滿意

李家超最近又稱自己在警隊工作三十五年間領會到「管治」的要點,其中一個為「要重視執行的結果,在每一次行動中,必須思慮縝密,策劃周詳,以求達到行動的目標」,這大概就是他對「以結果為目標」的註腳。不過李家超顯然忽略了一個很重要的問題,那就是如何選擇正確的「結果」作為「目標」?若無恰當的價值觀指引正確方向,單憑「思慮縝密,策劃周詳」提高效率、加快行動,隨時會變得跟良政善治距離更遠。

現時香港的問題不只是架床疊屋的繁瑣決策和執行流程,而是在於治港者根本欠缺以市民生活為導向的價值追求。留任下屆政府的財政司司長陳茂波曾於去年11月中共十九屆六中全會決議出台時,應景地在網誌裏轉述過有關「人民至上」、「以人民為發展的中心」、「共同富裕」的文字,但其後很快又不再談論。同樣留任的候任財經事務及庫務局局長許正宇,在記者會上發言交代自己可為香港繼續做什麼貢獻,外界一度以為他難得地說出「金融為民」,新聞稿刊出後卻看到他只是在說「金融惠民」,一字之差再次透露財金官員對人民地位高低的判斷。

李家超的「以結果為目標」若要改善市民生活,那就必須擺對他打算視為「目標」的「結果」,不能只求選取一個跟多數港人意願無關的「目標」加快流程、草草了事,然後換取一個並非社會所樂見的「結果」。《人民日報》上周一發表文章,重提國家主席習近平五年前在香港回歸20周年大會上發表的重要講話,指出「發展是永恆的主題,是香港的立身之本」。習近平已敲定本周五(7月1日)出席慶祝香港回歸25周年大會暨第六屆政府就職典禮,在此前夕他於全球發展高層對話會上再度強調「我深深感受到,只有不斷發展,才能實現人民對生活安康、社會安寧的夢想」。未知下屆政府治港團隊到時面對話音剛落的國家領導人,能否撫心自問說已經感受、理解和掌握到同一套管治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