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醇藥物PCSK9抑制劑 有助縮小動脈粥樣斑塊

撰文:專科醫生
出版:更新:

每年,全球有逾1,700萬人死於心血管疾病⁽¹⁾ ⁽²⁾。近年,香港亦愈來愈多15至44歲的「少壯派」患有冠心病⁽³⁾,到底為甚麼患者會患上心血管疾病呢?今次請來心臟科專科醫生紀寬樂跟大家說明箇中原因。

動脈粥樣硬化導致心血管疾病

心臟科專科紀寬樂醫生解釋:「當動脈內壁形成粥樣斑塊,以及出現動脈粥樣硬化,便很易導致心腦血管疾病,例如穩定型冠心病和急性心臟病發⁽²⁾。」

紀醫生引舉以冠心病為例,若冠狀動脈內壁的粥樣斑塊漸漸變厚,會令動脈收窄,使流向心臟肌肉的血液不足,引起心臟缺血,誘發冠心病⁽⁴⁾。

壞膽固醇形成動脈粥樣斑塊

事實上,壞膽固醇水平過高是導致動脈粥樣硬化及心血管疾病的主因⁽²⁾。紀醫生以血管模型説明──當壞膽固醇水平太高,壞膽固醇就會與其他物質積聚在血管內壁,形成脂塊,即動脈粥樣斑塊;隨著日積月累,粥樣斑塊逐漸纖維化和鈣化,便會使動脈慢慢失去彈性而變硬,形成動脈粥樣硬化,減少心臟的血液流通⁽²⁾。一旦斑塊撕裂,該處更會凝結血栓,阻塞冠狀動脈,導致心肌梗塞及急性心臟病⁽⁴⁾。

由於每降低1 mmol/L的壞膽固醇水平,就可減低約20%的心血管疾病發病率⁽⁵⁾。因此,降低壞膽固醇水平就可減低患上心血管疾病的風險⁽⁵⁾。

藥物治療有助將壞膽固醇降至目標水平

紀醫生表示,壞膽固醇的目標水平應視乎自身的心血管疾病風險而定⁽⁵⁾。低心血管疾病風險的人士,其壞膽固醇目標水平應低於3.0 mmol/L;而高心血管疾病風險的人士,如中度慢性腎病患者,其壞膽固醇目標水平應低於1.8 mmol/L,及其原來水平的一半或以下;至於曾經歷心臟病發的患者,其心血管疾病風險非常高,紀醫生強調,此類患者應將壞膽固醇水平降至1.4 mmol/L 以下,及其原來水平的一半或以下⁽⁵⁾。歐美心臟專家更建議,血液的壞膽固醇水平應降至愈低愈好⁽⁵⁾ ⁽⁶⁾。

在控醇方面,紀醫生指,改善生活習慣,如均衡飲食和恆常運動等,可有助減低壞膽固醇水平⁽⁵⁾。不過,高膽固醇或心血管疾病的患者亦同時需要接受藥物治療,將壞膽固醇控制至目標水平⁽⁵⁾。

現時最常用的控醇藥物為傳統口服的他汀類藥物⁽⁶⁾。但過去有研究顯示,服用高劑量的他汀類藥物的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血管疾病患者當中,超過六成患者未能將壞膽固醇水平降至1.8 mmol/L以下⁽⁷⁾。若患者在服用高劑量的他汀類藥物後,仍未能將壞膽固醇降至目標水平,醫生就可能會同時處方PCSK9抑制劑一併使用,以更有效地降低壞膽固醇水平⁽⁵⁾。

於全球被採用已有六年歷史的PCSK9抑制劑是近年較突破性的控醇藥物⁽⁵⁾ ⁽⁹⁾。自藥物開發至今,全球已有超過100萬人曾經使用PCSK9抑制劑⁽¹⁰⁾。這種藥物能針對肝臟特性,降低壞膽固醇水平⁽⁵⁾。

紀醫生引述病人的經歷説:「我有部分家族性遺傳高膽固醇的病人,在大約 30歲時已心臟病發。即使他們已嚴謹『戒口』,並服用高劑量的傳統控醇藥物,但他們的壞膽固醇仍未達到目標水平。以往,我們都要每一至兩年為他們『通血管』,幸好,現在病人可使用PCSK9抑制劑將壞膽固醇降至目標水平,減低了心臟病發的風險。」

PCSK9抑制劑有助縮小斑塊

其實,降低壞膽固醇水平亦有助縮小粥樣斑塊,不過紀醫生稱,現時常用的控醇藥物他汀對斑塊大小的影響有限⁽¹¹⁾。

部分PCSK9抑制劑除了有助控制壞膽固醇水平,還可將動脈粥樣斑塊的體積縮小⁽¹²⁾ ⁽¹³⁾。臨床研究發現,同時服用某種PCSK9抑制劑及他汀的心臟病患者,約一年半後有接近七成人的動脈粥樣斑塊體積百分比(PAV)都縮小了。

由於高膽固醇和動脈粥樣硬化均沒有明顯病徵⁽²⁾ ⁽¹⁴⁾,市民應定時進行身體檢查,監測膽固醇水平,以減低患上心血管疾病的風險⁽⁵⁾ ⁽¹⁴⁾。患者則應依時用藥,加上建立良好生活習慣,避免誘發心血管疾病⁽⁵⁾。紀醫生提醒,如果對控制膽固醇水平以及預防心臟病有任何疑問,應儘快諮詢醫生。

資訊由心臟科專科紀寬樂醫生提供
為鼓勵市民認識健康資訊,本文章由安進香港支持製作

*本文內容僅供參考,並不能取代臨床醫學意見,如有疑問請向醫生查詢。

HK-07955-REP-2022-Feb

參考資料:
1.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21, June 11, 2021). Cardiovascular diseases (CVDs).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Available from:https://bit.ly/3oU7SoS(Accessed January 6, 2022).
2. Libby P, et al. Nat Rev Dis Primers 2019;5(1):56.
3. Chau PH, et al. BMJ Open 2013;3(8):e002963.
4. Mayo Foundation for Medical Education and Research. (June 5, 2020).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Mayo Clinic. Available at:https://mayocl.in/34ZS8tx(Accessed December 15, 2021).
5. Mach F, et al. Eur Heart J 2020;41(1):111-188.
6. Grundy SM, et al. Circulation 2019;139(25):e1082-e1143.
7. Steen DL, et al. BMJ Open 2017;7(2):e013255.
8. Nilsson J. Eur Heart J 2017;38(21):1638-1644.
9. Repatha® (evolocumab) Prescribing Information, Amgen. (Revised 9/2021, v10)
10. Data on File, Amgen; 2021.
11. Lin XL, et al. Biomed Pharmacother 2018;104:36-44.
12. Nicholls SJ, et al. J Am Coll Cardiol 2018;72(17):2012-2021.
13. Ako J, et al. Circ J 2019;83(10):2025-2033.
14. Mayo Foundation for Medical Education and Research. (July 20, 2021). High cholesterol. Mayo Clinic. Available from:https://mayocl.in/3rWz9ZK(Accessed December 28, 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