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查指35%受訪青年未滿16歲失身 22%性伴非男女朋友關係

撰文:曾鳳婷
出版:更新:

青少年性教育向來是備受關注的議題,有機構對「Z世代」青少年進行問卷調查,結果發現逾半受訪者曾發生性關係,有3成半未滿16歲前便失身,亦有兩成二曾與非男女朋友發生性行為,有機構指在資訊爆炸的年代,青少年的性觀念現象看似開放,但其實內心更重視愛,建議當局應多元化及適時更新性教育,包括加強教導健康兩性關係和戀愛價值觀,讓青少年更易接收到正確資訊。

「愛與性教育平台」由香港青少年服務處於去年6月至9月期間,對新界東12至18歲青少年進行問卷調查,共收到300份有效問卷。調查以對性、愛、性愛兼顧及性行為開放的四方面加作析,當中過半(55%)受訪者為男性,其餘則為女性。

「愛與性教育平台」由香港青少年服務處於去年6月至9月期間,對新界東12至18歲青少年進行問卷調查,共收到300份有效問卷。調查以對性、愛、性愛兼顧及性行為開放的四方面加作析。(香港青少年服務處提供圖片)

調查揭未成年失身情況普遍

調查顯示,有逾五成四( 54.7%)青少年曾經發生性行為,整體有3成半(35%)更在未滿16歲前已發生性行為,亦有兩成二(22.7%)曾與非男女朋友發生性行為。但在調查詢問青少年對於性愛及性行為的看法卻出現截然不同的結果。受訪者均對性行為的接受程度持傾向保守看法,亦在一段戀愛關係中較重視「彼此關愛」。

調查顯示,有逾五成( 54.7%)青少年曾經發生性行為,整體有3成半(35%)更在未滿16歲前已發生性行為,亦有兩成二(22.7%)曾與非男女朋友發生性行為。(資料圖片)

青少年鮮有關注性行為可能帶來法律後果

當問卷問及受訪者認為第一次性行為有何重要時,約三成(33.7%)青少年表示「愛惜自己身體,性方面不能太隨便」,亦有兩成(22.7%)為「第一次性行為具有特殊意義」,其餘則為「以免被他人或其他異性認為自己性開放/很隨便」、「重視貞操及名節」及認為倘若對方不負責任,自己便有所損失」,惟鮮有提到對法律的擔心。

但在調查詢問青少年對於性愛及性行為的看法卻出現截然不同的結果。受訪者均對性行為的接受程度持傾向保守看法,亦在一段戀愛關係中較重視「彼此關愛」。(Becca Tapert/unsplash)

青少年服務處:性教育應與時並進

服務處的社會服務協調總監周裔智認為,這和青少年未能好好掌握法律有關,即意味刑罰未必可影響他們當下的決定,故他建議應加強教育,用簡單易明的方法,讓青少年明白犯下相關法律的後果,從而在決定性交時,加多考慮。對於現存的性教育制度,周裔智則指現時大多都著重在生理上的性教育,鮮有顧及青少年的心理層面。他認為性教育應更多元化及與時並進,如增加教導健康兩性關係和戀愛價值觀,並從教導健康兩性關係和戀愛價值觀,以應付他們在情感上的需要。

對於現存的性教育制度,服務處的社會服務協調總監周裔智(中)則指現時大多都著重在生理上的性教育,鮮有顧及青少年的心理層面。香港青少年服務處社工莊艶萍(左)指青少年普遍早熟,對於兩性關係存在好奇和疑惑,在社會上較少有開放討論,變相使他們會在網上如在交友程式求助或自行處理。(香港青少年服務處提供圖片)

香港青少年服務處社工莊艶萍則指出,青少年普遍早熟,對於兩性關係存在好奇和疑惑,無論在社會、家庭和學校層面上卻較少有開放討論,他們只好透過網上交友程式求助或自行處理。然而這些途徑容易取得不正確資訊,繼而構成青少年錯誤價值觀。她認為,家長在這方面其實佔一個很重要的身份。據前線社工發現,不少家庭有缺憾如單親、父母相處不融合和子女少有溝通,甚至有家暴的情況出現,均會扭曲他們在情愛上的看法,亦不會主動向家長求助。

香港青少年服務處社工黃嘉欣指,雖然現時青少年對於性關係看似開放,但這其實也是社會對他們的一個標籤。在資科技發達下,他們接觸很多其他有別自身的圈子,亦會較放膽和這些陌生人去討論情愛話題,惟這不代表青少年接收多資訊同時,便代表他們對這些取態開放。(資料圖片)

社工:建立平台灌輸正確性觀念

香港青少年服務處社工黃嘉欣指,雖然現時青少年對於性關係看似開放,但這其實也是社會對他們的一個標籤。在資科技發達下,他們接觸很多其他有別自身的圈子,亦會較放膽和這些陌生人去討論情愛話題,惟這不代表青少年接收更多資訊的同時,便代表他們對此持開放態度。調查揭示他們重視彼此關愛,內在需要的關注仍較重要。她建議,應建立配合青少年網上文化的愛與性教育平台,於平台提供正確的愛與性資訊,除一般性知識,亦有切合年青人需要的話題,如兩性關係、拍拖戀愛觀、法律責任等。平台應提供保障私隱和安全的渠道,以讓青少年更容易接收到正確資訊及提升其求助意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