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多聲道|推動可再生能源刻不容緩 上網電價計劃要有持續性

撰文:01多聲道
出版:更新:

香港爭取2050年或之前實現碳中和,要達到這目標,及早使用更多綠色能源是必須的。前特首林鄭月娥曾表明實現碳中和需全民參與,官方當然要起帶頭作用,亦可在金錢上針對性給予優惠,例如買電動車減稅,但要有效益地推動綠色能源,必須令更多市民、更多企業一起全方位去做。新政府要開新篇,新人事之外思維都要更新,聽更多業界意見,農地設發電場、商廈裝太陽板,政策上能拆牆鬆綁,當局都應配合,以造就官商民真正全民參與。

來稿作者:簡永哲

全港市民相信也希望過更環保更綠色的生活,用更多可再生能源,但如只有官方推動,作用有限亦很難有持續性。政府去年公布《香港氣候行動藍圖2050》,以「零碳排放 • 綠色宜居 • 持續發展」為願景,講述淨零發電、節能綠建、綠色運輸、全民減廢四大減碳策略和措施,務求全面邁向碳中和目標,筆者最關注的是「淨零發電」,即碳淨排放達至零。內地去年的可再生能源發電量已佔社會總用量29.8%,香港則落後很多,2035年的相關目標比率仍只是7.5%至10%。

便利政策誘企業太陽能發電

本港最容易獲得的可再生能源是太陽能,政府於2018年與兩電引入上網電價計劃,推動太陽能發電系統的發展,但當中有三大問題,令此計劃未能「發揚光大」。首先是發電容量1兆瓦的「上限」,當局沒有列明超出此上限的上網電價價錢,網站只寫道「發電容量超過1兆瓦的可再生能源系統,將根據個別情況作考慮」,這個未知數窒礙了一些大型太陽能項目發展,亦是多年來為甚麼非官方而又具規模的太陽能發電場不多的原因之一。

筆者去年看到新聞,有公司欲在一些農地以至堆填區發展大型太陽能設施,但項目拖了好一陣子,好像沒有下文,至最近才有眉目。報道指該項目位於將軍澳新界東南堆填區,佔地10萬平方呎,估計每年最多可生產110萬度電,料明年投產,該處亦會有一個公眾展覽和教育中心,讓公眾加深對可再生能源的認識。這是一個絕佳的示範,需知道堆填區關閉後要大約十年「休養期」,在該處設發電場,善用土地資源又能增加可再生能源供應,相得益彰。

然而新界東南堆填區面積龐大,達100公頃,上述發電場初步設立後,硬件有齊,必然亦應該擴展,不過如最終發電容量超過1兆瓦,政策上如何處理?筆者認為,無論從上網電價原意或持續性來說,政府也應在政策上提供更大的便利,讓更多企業願意興建更具效益的大型太陽能發電系統,故此應盡快釐清發電容量逾1兆瓦的具體情況,以鼓勵發展,提升效率。

為推動可再生能源發展,政府及兩電由2018年陸續實行「上網電價」計劃。(資料圖片/盧翊銘攝)

下調價格水平違政策初衷

另外兩個問題是上網電價計劃的時效性及價格。根據政府目前資料,計此劃將於2033年底完結,但太陽能發電系統的投資成本高,若安裝數年後便要拆除,絕對會令不少有意參與者卻步,故當局應考慮盡快延長計劃的時效,掃除這方面的憂慮。價格方面,政府今年4月竟下調價格水平,超過200千瓦但不超過1兆瓦的發電系統每度電只獲2.5元,其中一個理由是「考慮到發展分布式可再生能源系統成本顯著下降」,實在有違政策初衷。政府當初訂定較一般電費高的價格,就是想提供誘因鼓勵私營界別投資可再生能源讓,數年後科技進步令成本降低就「縮沙」?環保是長遠政策,目標遠大,如果「價格鼓勵」只維持數年,這樣實太短視。

觀乎內地及外國經驗,如政府持續地提供支持性政策,可大大幫助推動可再生能源的使用和發展。有些城市和地區均會在發展可再生能源初期,甚至提供研發補助,以降低相關成本。新一屆政府在這方面,真的要想想辦法﹐目光要遠大,以創新思維處理在堆填區或閒置農地等地方設置太陽能發電系統的申請,包括豁免補地價、成立專責小組協調各部門,以加快整個流程。

國家爭取在2060年前達至碳中和的目標﹐特區政府要在30年內達到碳中和,並估計未來15至20年投放約2,400億元於應對氣候變化措施,反映綠色能源是必然要推展的巨大任務。香港要實現《氣候行動藍圖2050》的願景,起步不能慢,同時加上政府全方位支援,才可水到渠成。

作者筆名簡永哲,現為自由工作者及公共政策顧問。文章純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

「01觀點」歡迎投稿,來函請電郵至01view@hk01.com。來稿請附上作者真實姓名及聯絡方法。若不適用,恕不另行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