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週報

正當我們覺得108課綱會越來越好時,大考中心卻揮出了一記鐵拳……

有許多人認同,108課綱是一個更為進化的教育改革,個人申請入學能適才適所,是大勢所趨。大家不再執著於一試定終身的指考(分科測驗)。但是,分科測驗放榜後,卻打壞了這盤好棋。

108課綱-學習歷程-大學-學測-分科測驗-申請入學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其他

三年前,女兒進入高一,成為108課綱第一屆學生。這三年來,身為家長的我,對於這個新課綱的態度,從懷疑、好奇變成肯定。

孩子高一時,我對於「準備學習歷程」很有疑慮。雖然所有的專家都說,學習歷程就只是把在學校的各科學習循序漸進的紀錄下來,平常心就好,但是我看到的是,學習歷程其實是老師備課能力的指標。學習歷程的好壞,最關鍵的部分,可能是由老師決定的。做為教室中的引導者,老師對於授課的科目和單元,具有多少熱情、多少實力、多少想像力,會讓學生準備出完全不一樣的學習歷程。

學習歷程展現老師的備課能力

以國文科的學習歷程來說,有的國文老師指定的作業,可能只是一篇作文「我的祖父母」。學生最後交出來的作品,就是一篇600字的作文。

但是,如果這位國文老師知道,台灣這幾年有非常精采的「島嶼的集體記憶」跨科學習計畫。那麼,孩子就會經歷以下的學習歷程:

廣告
  1. 國文老師在課堂上指定作業「我的祖父母」,請學生回家訪談自己的阿公或阿嬤,並以任何自己擅長的形式發表。
  2. 學生記錄自己訪談的過程,可以用文字、影片、攝影或繪圖呈現長者的人生故事。
  3. 老師引導學生規劃一個發表會,呈現出寫作、影片、攝影或繪圖作品,並且邀請自家的阿公、阿嬤到場聆聽(想想現場會有多麼動人的世代交流!)。
  4. 英文老師參與了這個計畫,在英文課上鼓勵孩子將自己的文章翻譯成英文,寄給國外的姊妹校。而國外的孩子也寄回他們書寫祖父母的文章,彼此交流。
  5. 歷史老師從孩子的作品中發現了台灣近代數十年的歷史脈絡,從這裡延伸出回顧台灣歷史的探索,指導學生整理出台灣近70年的經濟史或人權史。
廣告

試問,哪一種學習歷程,能夠帶給孩子更多的學習、更多人生的領悟,以及更多的感動?

老師的視野,教師團隊的共備熱情,決定了孩子的學習歷程可以有怎樣的高度和廣度,這是超乎學校排名的事實。記得有個孩子,雖然讀的是台北所謂的名校,但是,看到童年好友在高雄的公立高中,歷經三年所準備出來的一組學習歷程時,她曾經跟我說:「看到她的學習歷程那麼精采,我想我應該申請不到大學吧!」

(延伸閱讀:學習歷程怎麼寫,才會受大學青睞?專家解惑關鍵8問

多元表現強調反思能力

3年前,我也對準備「多元表現」事蹟有疑慮。一般人會擔心,這是否會變成「軍備競賽」?換言之,就是家境較好,有能力送孩子去國外參加昂貴志工營隊的家庭,會不會比只在學校參加街舞社的孩子占優勢?

廣告

以結果來說,國外的資歷最後似乎並沒有真正具有決定優勢。但是,各高中校園的社團生態,的確起了變化。簡單地說,就是學術類的社團,比以前更受到歡迎,例如生物研究、物理研究、機器人研究、資訊社等,因為最後在申請學校時,看起來是更有說服力的資歷。

雖然如此,我很欣喜地看到,在今年學測後申請入學的面試中,大學的老師似乎並沒有因此受限於書面備審資料。大部分老師的提問方向,更著重於孩子們對自己學習歷程及多元表現的反思,即使書面備審資料做得簡單,也不妨礙面試的對話。也因此,作為家長的我,放下一顆忐忑的心。

廣告

另外,今年學測後準備申請入學的時間,也比以往多。5月才開始密集地面試,這大大減低了學生申請科系的時間壓力。而7月的分科考試不考國文英文(採計學測成績),社會組考生只需要再考一次社會科(歷史、地理、公民),自然組考生考數甲和自然科(物理、化學、生物),也達到為考生減壓的效果。

108課綱種種的布局,看來是有正面的結果。今年分科測驗報考人數比去年指考少了11,835名,是歷年來考試人數最少的一次。因此,今年出現一個特別的現象:在女兒就讀的學校裡,第一次出現個人申請入學人數超過分科生人數!我相信這個效應也出現在其他高中。

終於,不論家長或學生,有許多人認同,108課綱是一個更為進化的教育改革,個人申請入學能適才適所,是大勢所趨。大家不再執著於一試定終身的指考(分科)。

廣告

但是,分科考試放榜後,卻打壞了這盤好棋。

之前陪伴孩子在學測後參與個人申請的家長,有人後悔了,覺得當初如果鼓勵孩子去參加分科,應該會唸到更好的學校和科系。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出壞的大考試卷,成為108課綱致命亂流

大學入學考試,所有考生都需要參加1月的學測,之後,可以決定要以學測的成績提出個人申請,或是繼續參加7月的分科考試。

差別在於,個人申請時,通常要面對學校設定的各科頂標、前標等門檻。而分科考試時,通常只要把現有的成績直接依各科系要求加權即可。

8月12日分科考試放榜後,應屆考生的家長和考生,在社群中引起波瀾,因為分科生的落點普遍高於預期。沒想到自己可以上醫學院的,上了醫學院。沒有想到自己可以上國立大學的,上了國立大學。分科考試的結果,讓參與的考生與家長喜出望外。

但是,並不是所有人都開心。之前陪伴孩子在學測後參與個人申請的家長,有人後悔了,覺得當初如果鼓勵孩子去參加分科,應該會唸到更好的學校和科系。

到底為什麼會這樣?如果查看官方資料,會發現今年申請入學的總缺額,多達1萬4千人,比去年多了7千多人,是近年最高的。這些多出來的名額,直接流向分科考試的考生。而今年參加分科考試的考生,又比去年參加指考的考生少了11,000人。

去年指考,是40,000個考生要考36,000個缺額,而今年的分科生,是25,000人要考39,000個缺額。簡單的數學,說明了今年分科生為何「考得比預期好很多」。

所以,關鍵的數字,是要問:為什麼今年學測後申請入學的缺額會多達1萬多人呢?大學考試入學分發委員會表示,因為大考中心的數A出得太難了!

數A出得太難,使得許多國立大學的自然組科系及商學院,收不到足夠多申請者,因為這些科系以數A頂標或前標作為申請門檻。根據《天下雜誌》的報導,今年1月的學測數A滿級分人數只有789人,佔比不到1%,遠低於理想區間2%到5%,創下22年來新低紀錄。連大學數學系教授都說,要花應考時間的2倍時間,才能夠把題目做完。

(延伸閱讀:15歲的「數B分流」,數學差的人被108課綱重擊?

過往學校的排序,通常是:頂大、中字輩大學(中央、中正、中興、中山)、私立大學。數A沒有達到頂標或前標的考生,申請入學時無法達到頂大門檻,轉填比較有把握的中字輩大學。因此今年中字輩大學的錄取成績創了新高,但頂大在申請入學時卻可能沒有額滿,而直接讓名額流向了分科。

我一直不明白為什麼今年大考中心數學科的命題者,會如此脫離現實。其實,在這一屆應考生高三上學期的時候,大考中心曾經針對幾個學校的學生出題「試考」過,照理來說,應該對整體學生的學力有基本的認識。另外,因為去年的學測,就出現過數學考題太難的狀況,所以,聽說今年大考中心還破格邀請高中數學老師入闈命題。

結果卻是,大考中心出了一份22年來最難的數學考題!打擊了學生的信心,羞辱了所有高中數學老師的教學成果,阻斷了學生個人申請入學的前路,扭曲了108課綱首屆大學入學的演算法。

(延伸閱讀:台大教授直呼解不完!為何大考數學科愈考愈難?

最糟的是,這個結果讓下一屆的考生及家長相信:申請入學是騙人的,學習歷程不重要,只有參加7月的分科考試,才能讀到好學校。雖然明年的遊戲規則不見得如此。

或許有人會說,這樣也不錯啊!誰能保證申請入學就一定要順心,而分科考試就不能有意外的驚喜呢?

但是,我想需要思考的關鍵是:讓大家湧向分科考試,是108課綱的初衷嗎?這幾年從教育部、各個學校的老師、同學和家長,我們花了那麼多時間說服這個社會:108課綱是更好的未來。當所有人都幾乎被說服,朝這樣的未來移動時,大考中心一張出壞的數學考卷,卻一棒打醒了大家,讓所有人發現:才沒有什麼更好的未來,只有大考中心能決定你的未來

更科學、更務實的命題方式,才是對108課綱最大的助力

一個社會要往前進,並不容易,尤其在教育領域的改變,需要更多智慧。我希望大考中心能夠以此為鑑,請盡力想方設法,找到更科學、更務實的命題方式,至少能呈現合理的常態分佈。因為,你們的一念之間,影響著許多人的未來。

雖然今年的大學入學過程出現了這樣的亂流,但是,我也相信,不論怎樣的大考,對年輕的孩子來說,都只是一個過程,不是最終人生的結果。進入大學,最重要的並不是你屬於哪個學校哪個科系,而是你最終學到了什麼。所以,我要對今年已經闖過大考的孩子們說:

不論從哪種管道進入大學,恭喜你們來到了新的里程碑!不用糾結於過去,未來是往前延伸到地平線的旅程,充滿了各種新的連結和機會,而你們的青春就是一張承載了飽滿夢想的門票。收拾心情,把眼光放在前方,出發吧!

(本文轉載自「獨立評論@天下」) 

相關熱門主題
延伸閱讀
你可能有興趣
💚🌱統一超商引領綠色消費潮流,實踐地球永續💡🛒
最新訊息
領取首訂優惠3個月$499(原價$790)
App內開啟 更舒適的閱讀體驗
訂閱天下雜誌電子報

天下雜誌當期內容的精華與延伸,每周三發送最具時效性的深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