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eymonday
指數/外匯
明報APP

即時財經新聞

【久利生專欄】Uber Taxi的明日戰記

近日「的士大王」太子女公開直認的士服務差,甚至指自己也身受其害,要認真改善車隊管理,以扭轉坊間對的士司機的負面印象,「唔過海係唔能夠接受」。的士業界不同車隊亦積極配合搶攻,報稱「嗰間公司(Uber)每日經營2100萬港元,呢萬幾二萬個司機每日揾幾千蚊,十幾萬一個月,點解稅務局唔查班司機呢?」

真人真事,恰巧朋友近日先後遭逢連環不幸Uber Taxi司機cut單、疑似熄app,即時聯絡也不獲溝通。雖然未至於「伊朗的士笑看人生」的入世式對話,但據他引述最後出現接載他的良心Uber Taxi司機指稱,去年11、12月(即第五波疫情爆發前),確實試過一星期可賺萬五港元,即一個月可高達五、六萬 - 明顯與的士業界「起錶」的估算有出入。

試過「星期日西貢出上環七百幾」、「再中環過馬鞍山三百幾」。這位幾年前屬首批加盟的Uber Taxi司機又說,到現在即使從高位回落,之前第五波疫情稍緩,市面恢復了些生氣,即使無機場客及檢疫酒店被政府指定車商承包,但每個禮拜自己也有「萬一二蚊」落袋,即月入隨時有三、四萬,故不明白部分行家,即使是4.9分強,還是選擇「有單唔接」。

Uber Taxi司機的不友善對待及不專業處理,相信有不少人可能也領教及經歷過,但朋友的朋友控訴一連兩個周末都有類似遭遇,卻有點兒不尋常。較合理推斷是暑假縮短及第二輪消費券催谷,復加通關帶動了氣氛間接所致。

乘著市面繼續復蘇,四月放寬堂食後晚上十二點晚市收爐前,食客返歸的「最後一里」多了人叫車?有單都「做唔切」?還是Uber的士司機說到底都是的士司機,生意淡薄時靠Uber食糊跑多段,但稍為好景就的士江山易改、司機本性難移,有其他單可揀就甚至到了起點都說「喂老細不如你再call過架?」

筆者回想最近一次Uber私家車體驗,就頗為不同。離開跑馬地山光道馬會會所,夜未央但也已深,自己飲酒當然沒開車,便叫Uber扮Drive My Car,司機夥伴未到銅鑼灣已特別用app打招呼,一來生怕新舊翼有別等錯地方,二來當然也是因為怕路程遠,確保Tesla不會去到但發現個客已call的離開。

Uber終極敗訴已有兩年,司機官司輸了但乘客當然想靜靜地贏(繼續可以call車)。但或許是形勢所迫或出於策略預判,近年轉推Uber Taxi服務,吸納新舊的士司機,令服務推出以來快速增長,據報成為帶動香港業務的火車頭,甚至香港佔全球Uber Taxi業務量超過四分一,全球居首,也是另類說好香港故事。

「香港Uber Taxi表現突出,因為科技能夠解決司機與乘客之間的問題,從而提升的士業界整體服務質素。」 從Uber香港總經理Estyn Chung一篇訪問看到,潛台詞或中間沒寫出來的幾句,是要多得香港的士業規模大,而因問題也多,否則哪會變相助功而讓Uber乘虛而入並且愈做愈大?鍾生今周出席在機場博覽館舉辦的Revie Tech Asia,而Uber Taxi 也有提供50元折扣。

但話說回來,乘客對的士司機通常有兩樣不滿,離不開態度差及拒載,Uber Taxi指稱正好能夠協助解決這兩個問題。其管理司機卻也可以像曼聯換領隊,「咪又係一樣」,接單後也可以公然拒到。即使Uber App功能無疑有所改善,變得更親民user friendly,客服亦人性化得多,但這些都只是出事後的補救技倆而已。

科技創新的精神其實也有「無罪假設」,要進步便要疑點歸於開發者或creator。規管跟不上創新,Uber是共享經濟的幸存者,但未來還可以有多創新?Uber Taxi引入的措施,很多也被應用到傳統的士行業,「惡性」競爭下令到後者的安全和服務也隨之提升。本地對網約車服務向來缺乏明確的政策立場及方向,今後會否得到正視,立法規管、海外投資、科技創新,跨部門或來一個了結?為「創新出行」定出新的座標。

Uber幾年前招攬的士司機加盟,表面上好像有了折衷方法,但到頭來可能只是放大了、加深了問題。除非Uber Taxi司機都只用Uber App,否則即使提供更多入隊優惠,都只是做大盤數並可能有多些談判(if any)籌碼,但在相關司機管理、乘客體驗及服務質素上,都不見得會有根本改善,治標不治本。

筆者當然沒有Uber的內部數字,但感情問題一律建議分手,性格不合,也難以非計量化分析。Uber Taxi再次大量投入推廣過後,是適當時候要考慮收手,反正沒辦法將的士司機真正化為己用,倒不如就干脆割斷,放棄合作,因為Uber與Taxi是錯配,而香港人值得更加好的乘車選擇,不用為慳廿元,開個Uber App還得像打開的士車門,問司機「過唔過海?」

久利生

其他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