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腦傳譯破疆界 毋須學外語?

電腦傳譯破疆界 毋須學外語?

【經濟日報專訊】香港家長深知兩文三語的重要,往往從小培養子女的外語能力,走在街上亦不難聽到父母以充滿粵語口音、中式語法的英文跟小朋友對話。 只是,當世界各地的人毋須再學習任何外語,也能溝通如儀,那小孩應否多花時間學習編寫程式或網站等新時代技能? 微軟新App 即時口譯9語言 舊約聖經故事中,有群只說單一語言的人於大洪水後立意建造能夠通天的巴別塔,上帝見罷就將他們的語言打亂,令他們再無法明白對方,且分散各地。矽谷巨擘一直鍥而不捨打破這「咒詛」,打破不同種族之間的隔閡,微軟周二公布的Microsoft Translator,似有長足發展。 該手機程式可即時替多達100人口語傳譯9種不同語言,比聯合國的6語傳譯還厲害。這意味法國導遊用法文介紹艾菲爾鐵塔時,來自英國、中國、阿拉伯、西班牙、德國、俄羅斯、葡萄牙和意大利的旅客都可即時透過手機聽到母語傳譯,可迅即追問額外資訊,毋須顧慮不懂法語,又或一口蹩腳英語。 微軟的新技術現時還可用於手提和固網電話對話,以及繙譯逾50種不同外語的書面對話。 機械或人工智能繙譯今天或許仍未成熟,但發展確是一日千里。香港某壽司店曾於2013年貼出告示,當中「敬請自重」,用Google Translate繙譯成"please weight",惹來網民訕笑。今天再去網站繙譯相同字句,已會得到正確的"please respect yourself"。 現時,無論Google抑或Microsoft的繙譯軟件都已用上稱為深度學習(deep learning)的抽象演算法,大致仿效人腦學習外語的模式,邊繙譯邊改錯,用戶可一直提供反饋。隨着數據庫擴大及電腦運算力上升,智能傳譯只會愈來愈好,科技政策專家Alec Ross認為未來發音差異、地道口語都不會構成問題。 電腦傳譯超人腦 時間問題 人類要做即時傳譯,受短期記憶力所限,終究會像各式棋手般,被電腦超越。問題只是這一天何時到臨,Ross個人預測不同語言帶來的溝通障礙十年內就會消失,其時英語勢失去其商務通用語(lingua franca)角色。日本人跟香港商人對話時,只需用各自母語便能溝通,今天因方言眾多帶來營商障礙的島國如印尼和菲律賓,也會變得更易開拓。 某地的教育政策往往能決定民眾學習外語的取向和水平,比如會考改成文憑試後,學習英語文學和法語的學生數目皆減少了。若英語的國際地位未來因為科技下滑,教育政策要隨之調整,也算理所當然,畢竟學童時間有限,增放資源於科學、科技、工程和數學(STEM)說不定更有成本效益。 學外語擴視野 做世界公民 不過,學習外語顯然不止為了溝通,背後還蘊藏文化學習,絕不能完全停學。全球化令各地民眾交流愈益頻繁,外語帶來的同理心、廣闊視野可能比過去更為彌足珍貴。 史丹福大學助理教授Lera Boroditsky的研究顯示,一個人的想法、行為極受其母語影響,像英語人慣性由左到右排序,希伯來語人則是右到左,有澳洲原住民竟是由東向西排,全沒前後左右的概念。她又指出,藝術家創作的死亡、時間等母題用男性還是女性表達,原來近85%對應該概念於其母語的性別。 故此,就算無法嫻熟運用外語,能理解外地朋友、夥伴的語言、文化特質,有需要時避重就輕,顯然有助自己成為更稱職的世界公民。
更多經濟日報網站內容, 請登入hk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