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心村」提供了1,800個單位,可讓約4,000名基層市民改善居住環境。香港文匯報記者萬霜靈 攝

(香港文匯報記者 郭倩)住屋問題一直是香港頭號民生難題,在施政報告提出的「簡約公屋」未落成前,過渡性房屋起到緩解基層家庭短期住屋需要的作用,讓他們不用居於劏房等環境惡劣的居所。其中,由香港聖公會福利協會營運的元朗大型過渡性房屋項目「同心村」,提供了1,800個單位,可讓約4,000名基層市民改善居住環境,目前入住率約為五六成。有輪候公屋接近3年的中年夫婦日前表示,入住後的居住環境與從前的劏房相比有天壤之別,「除了租金便宜逾半外,以前劏房的水渠經常有黑色的污穢物湧出來,至少現時的水源乾淨多了,可安心飲用。」

「同心村」項目是一個由民、商、官合作的好例子,由新鴻基地產以象徵式1元借出土地、政府撥款興建,並由香港聖公會福利協會營運。香港聖公會福利協會及新鴻基地產代理有限公司日前舉行記者會,講解「同心村」的設施及入住情況。

據介紹,「同心村」提供1,800個過渡性房屋單位,合共可容納約4,000人,目前入住率約五六成,村內的房屋類型包括一人、二人、三人、四至五人及無障礙單位,住戶以中年人為主。村內除了提供「住」之外,還設有社會服務大樓、兒童遊玩空間、長者康樂設施及舉行活動的廣場等配套設施。

「同心村」過渡屋二人單位。 香港文匯報記者郭倩 攝

梁太太與丈夫於今年6月初由葵涌的劏房搬進「同心村」的二人單位,她指之前居住的劏房環境極其擠迫,「放置一張雙人床之後單位內基本沒有其他空間,以前連個冰箱都放不下,廁所與廚房亦是連在一起。」他們現時的單位有153平方呎,且有獨立廚廁,屋內亦能容納餐桌、儲物櫃、冰箱等傢俬及設備。

「同心村」過渡屋三人單位。 香港文匯報記者郭倩 攝

搬入「同心村」後最讓梁太太感到開心的是,衞生條件比從前有很大改善,「以前那個劏房單位的水渠經常有些黑色的污穢物源源不絕地噴湧而出,味道好臭、好想嘔,以前我們很少在家煮飯,因為水太髒,現時的水源乾淨很多。」

入住「洗躁減鬱」 租金平逾半

她並指,以前劏房的採光條件極差、空間擠迫及空氣惡臭,讓夫婦二人的脾氣都變得鬱悶暴躁,經常吵架,搬進「同心村」後夫妻關係大大改善,還會一起出去旅行。她還指以前住在劏房時常擔驚受怕,「我驚被業主逼遷,因為劏房戶很多東西都是沒有保障的,有時擔心到睡不了。」

「如今的經濟壓力較前大大降低,以前劏房每月租金逾5,000元,佔了我們一個月花費的五六成;現時只需逾2,000元,大約佔總支出的兩三成。」她更指,以前因為廁所和廚房共用,水源骯髒及無法放置冰箱,令她鮮有機會在家煮飯,亦無形中令生活開銷大幅增加,「現時租金便宜逾半,又可在家煮飯,就可以存更多錢,我們打算以後可以上公屋了,就將存下的這筆錢拿去鋪地板磚,好期待!」

省下租金開支 為女報興趣班

區太太一家三口在搬入「同心村」之前,居於元朗一間村屋的天台屋,至今已輪候公屋3年。區太太近日在接受香港文匯報訪問時表示,由於該天台屋是一間玻璃組合屋,故夏天時室內特別悶熱,而最讓區太太擔心的是,玻璃屋的窗台沒有護欄,其女兒只有4歲,非常擔心女兒會不慎跌落去。她說:「我通常都在屋裏拉上窗簾,不讓女兒看到窗戶,怕她亂爬。現時(搬入同心村後)好多了,室內窗戶都有護欄,對小孩而言更加安全。」而且,如今室內溫度變得舒適很多,「新屋很通風,空氣流通,夏天的時候都很涼快。」

除此之外,區太太指搬進「同心村」後生活開支減少了,每個月存下來的錢多了很多,「以前間天台屋月租都要5,300元,現時只需3,400元!」她並指,以前住村屋時,丈夫上班需要坐多一趟小巴去元朗站,現時從同心村步行至元朗站只需約10分鐘,亦省了一些交通費。對於省下來的錢,她選擇投放在女兒的教育方面,「我有給女兒報美術興趣班,現時她可以學畫畫也感到好開心,以前沒有閒錢報這些興趣班。」

區太太亦指,女兒在搬進「同心村」之前,性格比較安靜內向,如今在村內的兒童遊玩區認識了一些新朋友,「她和其他小朋友一齊玩滑梯,社交活動比以前更多了,所以亦變得更加開朗活潑。」

「同心村」住戶分享會。左起:區太太及其女兒、阿晶、梁太太、「同心村」中心主任蘇敏婷。 香港文匯報記者郭倩 攝

獨身女:有個人空間好開心

過渡性房屋除了能改善基層家庭的住屋環境外,也讓市民擁有獨立空間,並學會與鄰里相處。年逾50歲的阿晶搬進「同心村」之前與家人共住,由於多人共住一屋,導致個人空間少,隱私亦缺乏保障,她遂決定自己申請公屋,目前已輪候了逾兩年。阿晶發現可申請「同心村」過渡性房屋項目,源於一次她偶然獲知香港聖公會福利協會的電話,並致電求助一些事情時獲職員告知。

阿晶近日在接受香港文匯報記者訪問時表示,申請「同心村」過渡性房屋的過程也是一波三折,因為一人單位的申請非常踴躍,她一開始以為沒有希望了,「幸運的是後來被告知抽籤抽中了我,我的心情經歷了由失望到開心!」她表示,現時的生活比以前開心了很多,除了個人自由空間多了之外,參加村內的義工及其他活動也讓她感到很有意義。她說:「讓我感到最開心的一次經歷是中心舉行的包湯圓活動,我學會了如何包湯圓,之後更親手送給街坊吃,我覺得好有意義。」阿晶參加的活動是在「同心村」的「同廚房」內舉辦,那是一個供「同心村」住戶共用的廚房,可同時容納8人,是為了方便鄰居之間一起聚餐而設。

【特稿】兩成住戶獲派公屋 未上樓可續約

「同心村」為香港其中一個大型過渡性房屋項目,據香港聖公會福利協會助理總幹事姜彩燕介紹,「同心村」目前入住逾2,000人,以中年人為主;在入住的住戶中,已有20%成功申請公屋「上樓」。她表示,與「同心村」住戶的簽約為「2+1」,即住戶住滿兩年後若仍未能成功申請公屋,則會續約一年,若3年後仍未能「上樓」,亦會考慮續約,「因為大部分住戶都不想搬來搬去,搬遷對居民而言亦是一筆不小的費用。」

姜彩燕指出,「同心村」現時仍有不少二人單位及三人單位未有住戶遷入,她希望特區政府能統一將過渡性房屋的資料發送給正在輪候公屋的人士,「因為政府才知道誰是最急需要申請過渡性房屋,政府能夠精準發放信息,單靠我們做宣傳工作猶如大海撈針。」

事實上,記者會當日到現場分享入住感受的3個住戶中,便有兩戶是通過偶然機會才得知「同心村」項目。

「同心村」目前的一人、二人、三人、四至五人及無障礙單位的內部樓面面積分別為約130呎、153呎、182呎、324呎及340呎,每種戶型的房間均有較大的窗戶,光線及通風條件良好,窗戶上已安裝晾衣杆。

姜彩燕表示,在中電贊助下,每個單位的電熱水爐均為免費配備,但室內的傢俬則不會提供。

【話你知】政府撥款116億支援過渡屋

(記者 文森)時任行政長官林鄭月娥於2018年6月29日宣布六項新房屋措施,當中包括發展過渡性房屋,而當時的運輸及房屋局因此成立過渡性房屋專責小組,積極協助及促成各項由民間建議和推行的短期措施,務求增加過渡性房屋供應;去年的政府施政報告提出,額外提供5,000個過渡性房屋單位,令未來數年過渡性房屋供應的目標由1.5萬個單位增至2萬個。

過渡性房屋專責小組提供協助已促成多個由非政府機構建議和營運的過渡性房屋項目,包括在空置私人住宅樓宇和空置政府處所內提供社會房屋,以及其他由不同非政府機構提出的措施,包括在空置的政府土地和私人土地上採用「組裝合成」建築法興建過渡性房屋,或把空置的非住宅樓宇如空置私人校舍或工業大廈改建成過渡性房屋。

過渡性房屋由非政府機構推行及營運,特區政府則提供資助,2020年6月更推出「支援非政府機構推行過渡性房屋項目的資助計劃」,並兩度增加撥款至116億元,而獲資助的項目亦陸續落成。

過渡性房屋單位數目
部分已落成過渡性房屋項目
責任編輯: 梁存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