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通信】想研究 108 課綱的課外「素養」,必修卻好礙事?陽明交大教授:請練習做好那些「沒興趣」的事

【作者通信】想研究 108 課綱的課外「素養」,必修卻好礙事?陽明交大教授:請練習做好那些「沒興趣」的事

Photo Credit:Shutterstock

108 課綱,到底是「學習歷程」重要,還是「學科分數」重要?想鑽研自己有興趣的課外知識,必修課卻綁手綁腳,又該怎麼辦?陽明交通大學生醫所副教授 Dr.G 回答《換日線》高中生讀者疑問。

《換日線》成立以來,一直希望能提供一個各地作者、讀者互相交流討論的平台。透過【作者通信】企劃,我們廣邀讀者針對各類議題提問,並代為邀請旅居世界各地的作者回覆。本文由換日線專欄作者 Dr.G 撰寫,回答讀者關於「108 課綱」之問題。

讀者來信:

教授好,本人目前是一位高中生,對於「課內」所必修的內容有些覺得敘述太少,有些則是完全沒有興趣,覺得焦慮和煩躁,想要一股腦兒鑽入我手上正在研究的「反智主義」,但一直放不開手去研究。

目前還是被課業綁手綁腳的,老師甚至補習班基本都建議還是以學測甚至分科(過去稱為指考)為主。

現在的 108 課綱,到底是照著西方的模式走,還是應該以傳統「科舉」的方向去準備?這是我所擔心所困惑的的事。

讀者 敬上

圖/Shutterstock

作者回覆:

在開頭,我想先比個大拇指並給你三個「讚」。

每個人在求學中都曾遇到煩惱,相較悶在心中或是逃避,你選擇勇敢面對並提出討論,這是第一個讚;第二個讚,是你在高中階段就已經找到有興趣、想鑽研的明確研究方向,值得鼓勵;最後一個讚,是來自你精彩的提問。

舉例來說,多數人可能只會問:「在 108 課綱的現在,該怎麼面對?」這種有點「伸手牌」的問題,但你卻提出後續的西方模式還是傳統科舉方向等具體比較內容,在問題背後導入自身觀點,很不簡單。

這些給「讚」的原因,乍看很理所當然,但換個角度來看,也許正是 108 課綱在你身上體現的「素養」。

改變、轉型的過渡期,不需要悲觀

對於 108 課綱,我可以理解你所感覺到的迷惘:曾經想像中以「素養」為導向的多元學習,怎麼在許多教育現場中,還是走回以「學科分數」為主?但實話說,這就是當前現況。重大的制度和變革,從上到下,每個人理解方式,甚至所背負的包袱都不同,可想而知在實行上也會有所差異。

在此想跟你分享最近一部熱門職場劇《請叫我總監》,劇中有集提到一家紡織廠新廠長上任後,想從過去的傳統人力轉型為智慧化生產,結果許多員工因為無法適應,在面臨淘汰的情況下也未得到妥善安置,最終產生了新舊世代紛爭,最終這間工廠也失去男主角作為創投公司總監,所給予的投資機會。

試想一間公司在改變、轉型的過程中都會遇到這麼多挑戰了,更遑論是整個教育體系。

現在是我們正共同面臨的過渡期,只是很不巧地剛好落在這個世代,但近年來,還是有許多學校系所致力於此,因此也不需太過悲觀。以我任職單位來說,考試和學期成績的確已不再是最重要的指標,取而代之是更看重學生專題實作能力,以及個人發展的多元特質,相信再過幾年,你也會逐漸感受到更有感的改變。

圖/Shutterstock

就算沒興趣,也是很重要

回頭來說,既然成績不再是唯一指標,那麼「考試」、「課內的課本知識」到底重不重要呢?就像你所說,某些課內必修內容覺得沒有興趣,我相信大約有 99% 的學生都曾有過類似想法,甚至我在求學時期也有此經歷,此時先告訴自己:這是正常反應,你已經盡最大努力學習的話,需要的是給自己掌聲,而不是覺得焦慮和煩躁。

但沒興趣,不代表它不重要。接下來我再分享一個有趣觀點,個人覺得考試成績、知識內容是重要的,前提是不能太著眼於將這些分數、科目連結到未來升學相關。舉例來說,假設有位同學未來目標是就讀「外文系」,那麼他現在可能會覺得學習「國文」是沒興趣且令人煩躁的事情,這是在傳統教育邏輯下很容易掉入的陷阱——報考外文系幹嘛讀國文?引發的負面思維很容易影響學習效率,導致其它必修科目都陷入一塌糊塗的惡性循環。

作為學生,將「必修」的科目成績和課程內容盡力鞏固好,可視為一種自我責任的體現。白話來說,不管喜好,責任範圍內的事情就是要盡力做好,並且要不吝給予自己掌聲和鼓勵。

以上面的例子來說,「就讀外文系」與「學習國文」不應有「升學與科目的連結」,盡力去掌握住所有必修課程,也代表對自身責任感的一種肯定。若能秉持這個精神,未來大學進到任何科系,不論遇到什麼類型的必修內容,相信都能盡善盡美地完成學習目標,持續精益求精。

偷偷透露,未來出社會就業後,也不可能永遠都只參與有興趣、喜歡的工作項目,甚至成家生子後也是。(試想一下,應該不會有人天生就喜歡幫小孩把屎把尿?但這就是作為父母的承擔、責任和使命感。)

因此責任內的「必修」課程,就算沒興趣,它也是很重要,請試著從不同角度解讀,先盡責做好,別急著貼上標籤。說不定還會意外帶來成就感,或在某些事情上發揮意想不到的作用。

當然,並非所有「義務」(如必修),我們都不能反思、挑戰它的合理性。如果你真的有改革必修的雄心壯志與相應配套計畫,未嘗不可行。(事實上,108 課綱鬆綁了部分必修課程、多了多元選修與自主學習,也就是透過反思而來。)不過,「盲目反對」和「改革」的差別,相信你也明白。

圖/Shutterstock

學會做選擇,重要的事情先做

然而,如何在必修課程與自己有興趣的研究間,找到好的平衡點?以你的情況來看,當花時間鞏固必修課程之後,是不是就更沒有時間鑽研有興趣的「反智主義」了?

你可能聽過有人建議,直接放棄沒興趣的科目、勇敢追夢;甚至坊間也有五花八門提高學習效率的方法,但這些都不是我想談的。如果你跟我一樣不是非常有餘裕,更不是天選之人,那麼這種連續劇才可能出現的成功劇情,都不是一般人的首選。

現實層面就是,必須要做選擇,要有所犧牲。

每個人一天所擁有的時間都是24小時,當要兼顧責任內必修科目,也想鑽研有興趣的研究時,勢必就要犧牲休閒娛樂時間,像是玩手機、看電視、甚至是聊天打屁,每天花在這些瑣碎娛樂的時間,拼湊起來也是非常可觀。

另外,也可將你責任內要完成事項、興趣研究、各種雜事都條列出來,並列出優先順序,先完成重要的事情。透過這方式也能審視自己每天都把時間花在哪,也許還會驚覺,自己是否會無形中把簡單、不重要的事情優先完成,而困難度高、但很重要的事情,會因不想面對而一直拖延,陷入「明明做很多事情,卻還是很焦慮」的負面循環。

在未來人生中,面臨到的取捨與選擇只會越來越多,你可能會因為要準備研究所考試,而放棄了跟死黨相聚的時間;出社會後會因為要在工作上有好表現,而犧牲了跟家人相處的時光;當父母後會因為要養兒育女,連看手機的時間都所剩無幾;趁求學階段學會「如何做選擇」以及「重要的事情先做」,目光不僅放在升學,這也是人生中重要的必修課題。

圖/Shutterstock

最後,再一次回到你在課業上的問題,雖然我非研究反智主義的專家,但請允許我從你熱愛的研究,借用一點概念。個人認為這些問題從巨觀的角度來看,分歧和矛盾會一直存在,不論哪種答案,否定和肯定也會共存,我們能做的只能以客觀角度積極接納,並反思問題,不要因此感到綁手綁腳,更別焦慮、煩惱和困惑,繼續前進吧。

執行編輯:陳品融
核稿編輯:田孟心

關聯閱讀

作品推薦

你可能有興趣的文章

歡迎回來《換日線》!
您可以使用此天下雜誌群帳號,盡情享受天下雜誌的會員專屬服務,詳細內容請參考此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