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WC 生活分享(上)終於抵達夢想學校,我卻感到幻滅

2022/03/07
176262
UWC 生活分享(上)終於抵達夢想學校,我卻感到幻滅

心情低落的作者。

Photo Credit:程惟揚

在北一女花了 3 年,她終於申請上自己的夢想學校——位於英國威爾士的世界聯合學院(UWC)。但大老遠從台灣過去才發現,原來,和當初日夜期盼的竟然這麼不同。

翻開日記本,仔細閱讀這一整個學期留下來的文字,嘗試從內容零散但數量龐大的字句中,整理出來到 UWC 這 3 個多月以來的心得。最後發現,能總結我第一學期的,是這樣的一句:

「原來,這就是真正的UWC。」

我高中三年夢寐以求的地方

還記得高一剛得知有這樣一個學生背景多元、充滿社會使命感與行動力的學校,對於在台灣教育體制下雖然表現得不差,卻充滿壓抑和痛苦的我來說,無疑是心之所向。

編按:UWC 世界聯合學院(United World College)是一所招收全世界 16–18 歲學生的兩年制國際高中,目前在世界各地共有 18 所分校。UWC課程採 IB 學制,學風特別強調多元與思辨,學生組成來自世界各地。

於是我花了 3 年的時間,勇敢、努力的投入熱愛的領域,把自己準備好。然後說服爸媽,並放棄已經申請上的大學,毅然決然選擇前往 UWC。

8 月底在機場告別家人、真的抵達英國的時候,一切感覺就像在作夢一般,好不真實。

「我的夢想成真了……!」

即便當下的我因為第一次與家人分別而眼睛紅腫、因為長達 14 小時的飛機和隻身一人扛著 3、40 公斤的行李而疲憊不堪,但內心的興奮與期待依舊不減。

那時候的我不知道的是,我的夢想成真了,卻也,很快就破滅了。

剛抵達的不適應:生活、語言與社交

剛來到位於英國威爾士的 UWC,我因為生活、語言、社交、食物、環境等各方面的不適應而相當辛苦。

兩週的隔離期間,每天既吃不飽也睡不好,再加上第一次體驗毫無個人空間的住宿生活、又第一次需要自己打理生活的一切,疲勞、慌亂與不安侵蝕著我的身心。

剛抵達學校:凌亂的房間 圖/黃品恩 提供

但除了這些之外,更困擾我的,是語言、是社交、是和他人的對話與相處。

雖然本來就知道自己英文表達還需要加強,但憑藉在台灣考試能輕鬆拿高分、平時能順利和外國人交談的經驗,我以為自己不會那麼辛苦。怎知,才過沒多久就發現,我大概是……「全宿舍英文口說最差的一個」。

面對來自各種不同國家、文化的同學,我很希望能和每個人好好交流。但因為英文沒辦法像其他人那麼好,光是要聽懂大家非常快的語速、適時簡短回應他人的問題,就都需要很努力了,更遑論自己還要主動社交。

宿舍一起隔離的兩週,有好多時候,當看著大家聚集在草地上聊天、聽音樂、跳舞,我選擇待在房間。並不是因為不喜歡、不想加入,才沒有跟大家一起聊一起笑;而是因為輕鬆、開玩笑的口語英文我根本很難聽懂、無法加入對話,因而沒有辦法融入在情境當中。

開學後,課業填滿了生活

開學後的課業則更是把我推向深淵。因為英文能力不足,上課時我需要非常專心才勉強能聽得懂,下課後則需要花上比別人更多的時間完成作業,甚至要額外和老師要簡報預習,才能夠跟得上課堂進度。

如果說這裡的教育就跟台灣一樣,單純聽講、讀書、準備考試,那我這樣的學習方式或許還能讓我維持不錯的成績。

但又因為 IB 教育著重思辨、論述、寫作等知識「應用」與「輸出」的能力,這些都是我在台灣教育體制下很少培養的,因此,面對著沒有任何一題選擇題的考試、無時無刻都要繃緊神經的課堂,每天我都壓力大到喘不過氣。

各科筆記(真的花很多心思在課業)圖/黃品恩 提供

明明來到了 UWC,校園中充滿著很多課外活動及還不認識的人等著我去探索,但每天我最在乎、最放在心上的事,不是去體驗這裡的文化、不是去透過各種活動學習新的知識,而是把待辦事項清空、把所有必要活動都完成,否則就會影響到下一天,導致壓力滾雪球般的越滾越大。

這樣的生活當然不是我所期待的 UWC,但我也根本無能為力。

乍看豐富的課外活動,其實內部是空虛的

不過,即便課業為我的生活帶來那麼多壓力,我依然沒有就這麼忘記自己來到 UWC 的初衷,每天只要有空,我還是很努力參與校園生活,希望能在 UWC 的環境中汲取國際文化的養分。

舉例來說,中午時間我會嘗試和不同人一起吃午餐、對話,而非只待在說中文的群體中;每天晚上學校有不同學生組織(Council)舉辦各種議題的工作坊,我也都儘量參與,雖然從來不是活躍的人,但也擔任 Wellbeing Council 的代表,並參與過永續環保組織發起的「COP26 罷課遊行」等活動。

COP26 氣候罷課遊行 圖/黃品恩 提供

而在創造力、行動力和服務課程(CAS)方面,我加入羽球社,並因為打得不錯而被選入羽球隊;我也加入 Lighthouse,一個類似「孵化器」的學校組織,專門提供各種資源,協助有想法的學生把解決社會議題的點子變成實際行動。學期間我們辦了一場全校性的大型活動,以及和歐盟高峰會(EU Conference)合作的工作坊與會議。

這些大大小小的頭銜聽起來好像很多、很厲害,但誠實的說,在每一個活動之下,我感受到的,卻有種「華而不實的空虛」。

以 Lighthouse 為例,開學時我們嘗試舉辦一場向全校介紹我們組織的活動。就我的想像,辦展覽、分享會、有內容的去做快閃宣傳等,都能讓有想法的學生真的認識我們。

但當時大家提出的點子,同時也是受到認同的,都是偏向食物、派對、音樂等娛樂、好玩的元素。於是最後,我們準備了點心和飲料、邀請了樂團,也成功辦了一場聚集非常多學生的活動。但說真的,我能感到到當天來的學生們大部分結束後還是不認識我們組織。

大家的目光都聚焦在前方的樂團表演 圖/黃品恩 提供

而其實,這也是我整個學期在校園中感受到的風氣。原本以為來到 UWC 會經歷許多深度對話、深入認識身邊來自不同背景同學的故事、進而認識更大的世界。但實際上,除了學校中少數重大活動以外,同學之間的社交大多停留在表面的對話,也就是打招呼、問候日常、討論娛樂和校園瑣事等。

學校中有理念、有深度的活動幾乎都非常小眾。一方面是因為大家都很忙、校園裡的活動又太多,導致人群相當分散;另一方面也因為課業相當耗費心力,多數學生無力在課外花太多心思於很深的議題,相較之下,娛樂性質的活動似乎更能吸引大家的目光。

當然,很精彩、讓我印象深刻的活動也是有的,例如當阿富汗同學分享著自己家鄉正經歷戰爭的狀況、當身為巴勒斯坦難民的同學訴說著從小到大在難民營的經歷、又或是當跨性別的同學解釋著一路上遭遇的誤解。這些真的都讓我相當震撼,也很慶幸自己有機會來到U WC、認識這個世界的多元。

但這些比較認真的活動,相較於每週的派對或娛樂等,真的太少發生了。

重感冒帶來孤獨與無助

而就在我因為課業填滿生活而心力交瘁、課外想融入校園的氛圍也因為語言和文化而受限時,身體的虛弱更是把我糟糕的狀態推向高峰。

還記得在秋假期間,我先是被室友傳染而咳嗽咳不停,接著又發燒到全身發抖、無力,最後則是吐,自己一個人無助的躺在健康中心過夜。

當隔著電話和遠在台灣的爸媽通話時,曾經那樣舒適、受到照顧、被關愛包圍著的生活,以及離開臺灣以來獨自一人經歷的各種辛苦,一一在我腦海中浮現。我終於忍不住潰堤。

從小到大,我似乎從來沒有為了要維持生活、照顧自己,每天都過得這麼疲憊、辛苦;沒有因為課業,壓力大到即便熬夜也做不完作業、顧不好成績;沒有因為語言限制了表達能力,而造成人際關係上、學習上這麼多的挫折和困難;更從來沒有隻身離家,沒有感受過這麼強烈的孤獨和無助。

雖然來到 UWC 是自己的選擇,但那一刻我真的好懷疑我當時的決定、好想就這麼回家。我不理解,為什麼來到這裡的我,狀態反而比以前在台灣更差了?曾經的勇氣、行動力和能帶給人溫暖的能力,來到這裡後,似乎反而都失去了?

本系列共有 2 篇文章,下篇請見:UWC 生活分享(下)我是同學眼中的「幽靈」?留學的讀書與社交該如何平衡

執行、核稿編輯:田孟心

關聯閱讀

作品推薦

你可能有興趣的文章

#廣編企劃|兔兔飼養知多少?打造共好生態圈

歡迎回來《換日線》!
您可以使用此天下雜誌群帳號,盡情享受天下雜誌的會員專屬服務,詳細內容請參考此連結